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校概况 >> 校友通讯 >> 正文内容

难忘的高中三年

作者:张志贤 来源:无锡市北高中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10日 点击数:

我是1956年至1959年进入无锡市第四中学学习,也是第一届高中毕业生。首任班主任是李葆清老师,以后是陈冀良老师,有多位优秀的任课老师,如立几吴志强老师、化学胡玉泉老师、语文陈寄昌老师、代数章学政老师、历史刘厚江老师、物理杨氏三兄弟都教过我们。他们教学风格各异,但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和深刻的印象。我们是⑴班,班内拥有许多才艺出众的同学。当时由赵永柏(班长)、王静华(团支部宣委,有才女之称)、彭炜等组成编委,胡志仁、张大禄等参加刻印了一份班刊“铁流”。虽然是袖珍型的微刊,但三色套印图文并茂深得同学欢迎。在纪念“五•四”运动40周年的联欢晚会上,我班倾力演出了话剧“火烧赵家楼”,自己在剧中饰演龙套小角色警察。这是反映1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反对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声讨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兴,并痛打章宗祥,火烧其家的爱国行为。“五•四”运动也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我们还上街参加了反对美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示威游行,我班搞了个话报剧,马演春饰美国总统,我饰蒋介石。在校运会上我班获团体总分第一,因为我班拥有男子百米国家二级运动员林瑞雪(11.8秒)、三级运动员刘正贤(12.6秒),跨栏、投掷胡志仁、女子跳高施金娣等一批高手。我班施寅新、许炳源、张飞龙等是无锡市中学生合唱团的成员,午休、课余有时他们会引吭高歌,有一首俄文歌记忆犹深。我这个门外汉听了也会哼几句,记得第一句是“是那和平的风吹动着我们的旗”最后一句是“和平一定战胜战争”。还有多位同学善长乐器,如许炳恒、徐冰源、吴肇明、张飞龙等课余时也常能听到他们悠扬的笛声和琴声。1957年暑假学校还组织我们到荣巷解放军部队参加军事夏令营,第一次体验部队生活,露天午餐,席地而坐,南瓜当菜,半夜实然紧急集合,打背包,还给我一桿破枪“汉阳造”(是缴获国民党汉造兵工厂造的步枪)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班就三、四条枪。夜晚在荒野坟地急行军,瘦小单薄的我累得够戗。最后打靶时用的“三八”大盖(日本造)免强打个及格。我们还参加填中山河的劳动,几个同学一辆小板车我和王心丰、张继澄等一组,从北栅口拉泥土到中山路,当时大家都争着到中间拉车,不愿在旁边推车,劳动热情非常高涨。现在看到宽阔的中山路,由于有我们小小的力量,心里也有一丝宽慰。我们还到黄巷乡参加夏收劳动,还到丽新纱厂即现在的三棉参加劳动。当然还有时代烙印,参加了当时的大炼钢铁,把家中的铁器、废铁交到学校。当时在老轻院、体育场建了许多小高炉,晚上也去值班,只见火光冲天,浓烟滚滚。现在回想真是可笑、可悲,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资源,还污染了环境,时至今日回忆起我们的高中三年是令人难忘的。生活应该说是丰富多彩的,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是大有埤益的。特别是我们1班是一个团结、进取、朝气蓬勃的集体,班内多才多艺的同学很多,成绩优秀者众多。而我实际是一个较内向、贪玩、不黯世事的平庸者。我除了要感谢老师的辛勤教导,还要感谢同学对我的帮助。而今我们高中毕业已50多年,同学也都年逾古稀,但我们每年还是要相聚,共叙三年同窗之谊,交流相互的幸福晚年生活,因为我们终于赶上了一个美好的时代。

我与市北的情缘还在延续,1975年从东北调回无锡社桥中学工作,1987年三校(四中、九中、社桥)合并又到市北。站在50年代一幢二层教学楼东边第一个教室就是我们高中学习三年的1班教室(原民主街24号校舍)。我的角色已发生转变,一时心潮难平,我动情地对学生们讲30年前我与你们一样作为学生坐在这个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引得全班同学发出一阵会心的笑声。这种机缘会合唯我遇到了。在市北虽只有短短二年,但曾代表学校(与葛金海、蒋仲毅二位)参加市里的跳绳比赛,帮助举办了学校师生首届集邮展览。后我调至二中工作,但市北还给我捎来40元奖金(因当年任教班级高考成绩超过市内重点中学,听说还是历年来学校的最高奖),这无疑又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退休后又一次受市北聘请任教了短时期的课务,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所以至今不忘市北老师、同学的热情。现在市北有了现代化的新校舍,同时在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衷心祝愿市北继承发扬“原道”精神,建成一所现代化的一流高中,为实现习主席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注:该文作者张志贤系我校59届毕业生,已退休。原任无锡市生物教育研究会理事、生物学科中心组成员、辅仁高中生物学科组组长。)

[关闭窗口] [添加收藏]
更多
该信息所属栏目不允许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