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学生认识植物的类型、分布特征、种类结构等,以及人类与植物相互关系。基于学校生态科技教育实践规划,学校团委、江苏省中学灾害地理教育研究所、无锡市梁溪生态环境局、无锡市劳模创新工作室、无锡市李树民高中地理名师工作室、无锡市教育系统“融·和”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无锡市直属学校高中地理青年教师成长营等,在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钟山风景名胜区的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南区)组织现场研学活动。
进入热带雨林温室,热浪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株高大的菩提树,其树叶尖端形成喙,防止水分汇集在叶片上,对叶片造成伤害;榕树的气生根从上而下落入土中,不仅可以适应雨量充沛气温高且闷热的环境,也可以为榕树起到支撑的作用;食虫植物猪笼草通过捕食昆虫等动物可以为自己补充氮等必需元素;盛开的睡莲静浮在水面上,给人以清新脱俗的美好……在此区域中,通过对各种植物的了解,能够深刻感受到植物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随后来到热带经济作物馆,菠萝蜜、荔枝、莲雾、凤梨、百香果……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水果名出现在眼前,在同学们的一声声惊叹中,我们认识了各种热带水果的植株,师生的脚步停在一株柚子树旁,在这株柚子树上挂了几个黄色的粘板,立马有同学问道“这个换色的粘板有什么用处?”老师讲解到在自然界中黄色对昆虫的吸引最大,可以通过这种人为干预来吸引昆虫,蓝色对昆虫的吸引力较小,所以自然界中很少有蓝色的花。
离开热带经济作物馆,进入多肉多浆植物区,第一感觉便是:哇,原来我日常养在小花盆里的多肉尽然可以长这么大。大如西瓜的仙人球、高耸直立的仙人掌、性状不规则的芦荟、白发飘溢类的白毛类仙人掌,枝叶稀疏的光棍树等等。
此次的参观活动,学生们近距离的学习了各种常见植物的基本知识,能够更好的理解生物多样性中物种多样性的概念,活动中观察的植物大部分都是热带地区的植物,在我们所生活的地原本是不容易看到的,通过人为干预,科技力量使得我们可以近距离的观察他们,也使我们更好的理解科学技术在生态环境中所起到的作用——科技改变植物的空间分布,为同学们心中埋下了生态科技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