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午节的众多习俗中,食粽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历史传承中。6月10日,我校地理组教师方舒以端午食粽这一传统习俗为载体,以《嘉兴粽子生态足迹》为主题,探究嘉兴粽子生产、运输、消费各个环节的生态足迹,将学科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学生的文化涵养与生态素养,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的能力和行动,体现地理学科育人价值。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的问题研究《低碳食品知多少》。
一、嘉兴粽——是历史 是珍馐
方老师以因粽而生、因粽而名的城市——嘉兴为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嘉兴粽质优的原因,从粽子的原料供给引导学生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历史、饮食习惯等角度分析嘉兴利于原料生长的区位条件。旨在强调嘉兴粽是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珍馐美味。 二、嘉兴粽——是融合 是创新 以“一粒嘉兴粽的一生”为题,构建嘉兴粽的生命周期框架图,以嘉兴粽的低碳为主题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根据前期调查搜集的相关资料确定各小组讨论主题,三个小组分别就“甜粽与咸粽的生产差异”、“本地现包粽与外来嘉兴粽的生产差异”及“你是如何看待产品的过度包装”三个主题进行汇报展示。 三、嘉兴粽——是文化 是传承 最后,方老师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兴端午习俗”与“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为例,从文化视角探究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嘉兴粽的时代价值;以嘉兴粽的生态足迹强调食品的可持续安全及国家安全,号召每一位同学身体力行,为“食品安全”做出自己的贡献,共同维护“国家安全”。 2024年,六五环境日以“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天蓝、地绿、水清是时代发展的目标,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嘉兴粽是万千食品的一粒缩影,却是人类活动的完整体现。一粒糯米,一片箬叶,一捧红豆......它们承载着不同区域土壤与水源的滋养,跨越数千公里在嘉兴汇聚,共同描绘出了这幅流淌千年的端午画卷。